作者:王天戈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与能源结构性短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015年在国际粮食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冲击下我国出现了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现象,且有持续蔓延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0%。如果在能源供给结构调整方面没有重大突破,我国的能源安全未来必将受到严重威胁。

推动农业与能源产业走出困局,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生物质资源加工转化路径,发挥农业生产优势、提高农民收入,补齐能源产业短板,打造新的农业、畜牧业、能源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果实和秸秆即生物质的过程。生物质不加以利用最后的归宿就是腐烂。如果放任腐烂中产生的甲烷排空,就会增加温室气体总量,影响地球的生存环境;如果将腐烂过程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收集甲烷气体就能获得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的清洁能源----天然气。

切断了自然界中甲烷气体排空的最大贡献不仅仅在于获得大量的清洁能源,还在于积极地收集温室气体能有效地延长地球寿命。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这样做了,是后地球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农业大国,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问题就是如何做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非粮农(副)产品(生物质)资源应用的主推模式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性过剩和能源供给结构性短缺的两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跳出农业和能源产业的小圈子来谋划两大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将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能源供给、生态保护和相关产业链循环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生物质资源以厌氧发酵获得沼气并提纯成天然气为核心并加以积极引导,将饲料应用、燃料应用和肥料应用有机整合,促进农业、能源和环保产业相互促进、永续发展。

2、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打造全国一盘棋的清洁能源产业格局

2020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将达到10%以上,只有将农业与能源产业联姻,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仅秸秆一项全年产量就达8亿吨之多。以秸秆资源为依托,将厌氧装置建成“单体规模适度、区域布局合理、各自分散运行、统一调度管理”全国一盘棋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基地,同时还可兼顾其它生物质资源的加工、转化。

8亿吨秸秆完全通过厌氧发酵可获得2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含甲烷97%以上),超过全国年用气总量,即使转化1/3的秸秆,也能获得7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含甲烷97%以上),也大大超过了我国每年天然气年进口量。

同时为我国分布式能源基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战略意义及其重大。

3、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生产与能源需求的紧密衔接,做大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关键在于确保农民增收和不与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应品种发生冲突。如2015年北京通州种植1000多亩“巨菌草”,10月15日测得公顷产量达225吨,折算成干草近75吨。每吨干草通过厌氧发酵可获得500立方米沼气(含甲烷55%以上),按1.6元每立方米计算,一公顷“巨菌草”转化成沼气可创收6万元,这还不包括大量沼渣、沼液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菌草根系发达保护水土不流失,以及做为饲草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其经济价值超过所有传统农作物。在福建,巨菌草的公顷产量达500多吨,效益更为可观。

通过农业与能源产业联姻,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形成供给、需求双驱动的格局,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生态环境友好和清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