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21 09:40:44
年初以来,地方政府融资的债务风险问题备受公众关注。央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负债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60%。其中,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2009年全国GDP的15.7%,相当于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76.8%,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61.35%。据最新统计,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高达6万亿接近极限。
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高达6万亿的主要原因和容易引发的风险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存在大量为了政绩和“面子工程”的项目,诸如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等,此类工程规模大、融资比例高、短期收益不明显。二是2009年,发行债券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城投债券超规模发展,虽然城投债都是比较偏富裕地区发的,但也并不表示城投债就没风险,富裕地方发太多了照样有风险。城投债的风险一方面在于偿付,因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要获取偿付资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项目建成后的配套设施,包括周边地价、房产等。如果未来经济出现波动,政府土地收入和房地产开发不是很顺利的话,现金流就会存在问题。三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借贷的6万亿资金,是地方大部分扩内需配套资金的来源,其偿还风险更加巨大。但偿付风险还只是表面的风险,现在很多城投债都还是财政兜底的,更为重要的是,城投债还蕴含着许多间接的、宏观的风险。按照经济学理论,一旦政府负债膨胀,后续肯定会加税,税收负担增加后,企业利润下降、投资意愿降低,最后会影响到就业,最终对家庭的收入也是一种很大伤害。所以说,大规模融资现在可能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但是政府债务膨胀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本来是为了造福地方,最终反过来却因为负债问题阻碍了地方的发展,结果和初衷背道而驰,这种宏观风险更值得重视。另外,由于地方政府不能破产,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最终将由中央财政和全体纳税人买单。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急速膨胀,使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其风险和危害必须引起中央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防止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一、清理地方平台融资公司,对于不符合银行贷款程序的要收回它的贷款,中止授信。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率、新增债务率等指标体系,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
三、地方政府应仿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制度,构建相应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相关报表。此外,政府性债务应全部置于财政部门和人大的监控之下。
四、加强对地区级、县级政府融资的管理。中央政府要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要认真负责把好关,建立健全风险责任机制。
五、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城投债风险引发的地方财政隐患,以及地方融资平台收益风险,中央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审计署要加大审计力度,重点关注、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部应出台相关政策,禁止地方财政为融资平台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银行应严格限制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贷款,真实、全面地评估其整体债务水平和项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