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盟省委参加了省政协组织的由林炎志副主席带队,省地矿局领导和地矿专家参加的全省地质矿产资源情况调研,听取了吉林市、珲春市、延边洲、汪清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听取了省地质调查院、吉林海沟黄金矿业有限公司、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零三队、省第六地质调查所的情况介绍;实地踏查了安图、汪清、珲春境内的部分矿产企业。王天戈主委等盟省委领导和机关干部,还赴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尾矿,实地参观考察了搅吸式尾矿回收船。我们认为,此次调研了解的有关探矿权和采矿权、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现将调研的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能源、金属矿产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的短缺和需求量的增加使一些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煤炭为例,我省自给率只有50%左右,尽管每年产量都在稳步增加,但缺口仍在逐年加大。矿产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了我省经济发展。委员们认为,当前影响我省矿业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问题。

㈠矿产勘查程度低,后备资源不足。由于矿产资源多年的开发以及地质勘查业改革情况较为复杂,公益性地质工作薄弱,使商业性地质勘查缺乏基础资料和工作靶区。目前主要矿种煤、铁、铜、镍等矿产储采比连年下降。多数矿山进入中晚期,如天宝山铅锌矿、红旗岭镍矿和通化、辽源、舒兰矿务局,既面临资源枯竭,又无资源接续地。矿业城镇面临矿竭城衰,生存发展需要转型。分析其原因,委员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因素制约了我省地质勘查开发业的发展。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优势矿产勘查投入力度,地质勘查有效投资形势有所好转。但与需求相比明显偏低,在全国的排位也十分靠后。2007年我省省级财政投入地质勘查资金1.5亿元。而内蒙古自2003年开始设立全区地质勘查专项基金以来的5年里,共投入地勘费926亿元,其中的2007年高达39.9亿元。二是我省地勘单位地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断层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首先是人才资源短缺。我省大专院校地质专业设置过于偏重市场,地质专业设置规模萎缩,致使我省地勘单位地质专业人才的接续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留不住人才。由于条件艰苦,野外作业补贴偏低,加之缺少与地质工作性质相适应的生活待遇,并且缺少激励机制,使地勘单位留不住人。三是探矿权设置和管理不能适应当前地质勘查发展的需要。由于实行谁投入谁优先获得探矿权的办法,探矿权指标通常逐级下放,采矿权门槛随之不断降低,国有地勘单位却因资金短缺而很难取得探矿权,由此在私营业主开矿热的同时,圈而不探、争抢项目、倒卖勘查项目和粗放式开发、资源回收率低等问题渐趋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勘查秩序。四是重复勘查多,矿产勘查程度相对偏低。由于缺乏资金整合,没有科学规划,低阶段同水平的重复勘查多,详查少,许多乡镇、个体开采的矿产地,大部分勘查人员根本没有做过地质工作,造成有限的勘查资金的浪费,勘查成果不明显。

㈡开采方式粗放,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破坏浪费严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采矿权管理不规范遗留下来的大矿小开、同一矿区多家开采等状况还没有彻底根治,与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相差甚远。虽经多次治理,但小型矿山普遍存在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采掘方式落后,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采、选回收率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主弃副,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现象还没有彻底解决。多数矿山企业的矿产品是初级加工,甚至基本上是销售原矿石,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㈢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宏观调控不力。由于矿产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市场需求信息不灵,矿山生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又由于有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盲目上项目,进一步加剧矿产品结构性余缺并存。特别是优势矿产如硅灰石、硅藻土等近年开采量连年上升,而价格却一降再降,增产不增收。矿产开发的增值效益流失,有的流向国外,矿产开发总体效益差。各级政府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特别是林地占用与地质勘查之间矛盾突出。矿产资源管理缺乏市场机制,矿山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较慢,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转变得不好。

㈣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部分企业在矿产开发中,片面追求近期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矿山占用土地面积达2.82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300—450公顷的速度增加,“三废”排放达标率低,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源、大气、土壤污染严重。部分地区诱发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三、几点建议

㈠加强领导,加大发展矿业经济的工作力度

一是建议成立我省矿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省主要领导为组长,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和保护,综合协调和解决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矛盾冲突。二是提升产业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不断提高地质勘查是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作用的认识,切实把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尽快把矿业培育成我省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矿业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在现有设置地质专业的院校中,适当扩大招生比例或定向招生,凡毕业后从事地质工作的,在读期间可比照免费师范生待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应适当提高地勘人员的野外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在职称评定上,可适度放宽名额比例。四是每年召开专门会议。会议研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出和制定促进矿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㈡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地质勘查程度低是我省矿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委员们建议,一是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勘查资金的同时,加大省级地质勘查业专项资金的财政投入,增强有关矿产的勘查力度,切实提高全省矿产资源战略保证程度,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建立公益性地质成果发布制度;二是调动和引导社会地勘单位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并开辟多元投资渠道,吸引资金从事风险勘查,为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靶区,减少投资风险;三是整合地勘队伍,充分发挥省地矿局、省有色地勘局和省煤田质局的主体作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地质勘查。要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上扶持矿产勘查工作;四是自主创新,运用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结合开展找矿工作。目前我国生产矿山开采深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根据成矿条件,1000米以下是具有较好找矿的空间,要提高地质勘查技术创新能力,广泛运用遥感和深部地震探测等方法进行找矿。五是统筹兼顾,营造有利于加强地质勘查的工作环境。从我省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全省统一的地质勘查业发展软环境建设实施细则。建立矿权审批和林地审批联动机制,做到依法审批矿权勘查范围时,同时审批林地使用手续,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地质勘查环境。

㈢完善矿业权市场化法律机制,实现有效的政府监管

由于矿业的准市场特性,政府必须规制矿业市场,以防止市场失灵。建议强化矿业市场的法律规范。第一,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制度。不仅要根据法定登记许可条件赋予矿业权,并且应实行赋权条件跟踪制度。第二,应建立政府对矿业权流转市场的价格干预制度,防止市场波动印发的资源贬值。第三,完善采矿权取得的法定形式和效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由于没有规定省级主管部门确认招标拍卖方式的法定条件,地方政府赋予矿业权时有很大的随意性。第四,对矿产品交易市场实行政府监管,对于我国稀缺的重要矿产资源,禁止初级产品出口。应规定重要矿产资源初加工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以提高矿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促进矿产品的深度开发,降低资源的浪费。

㈣依靠科技,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采、选、冶技术开发和研制工作,提高“三率”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工艺、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结合我省实际,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强深部矿产资源采矿技术研究,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共伴生、组分多这一特点,应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鼓励矿山企业对贫矿、多组分伴生矿的选冶技术攻关,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充分发挥安全管理、技术装备、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整合重组矿区范围内的合法煤矿。转变传统思想,依靠科技,变单一生产原矿石为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对矿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矿业产值。应重点扶持一些优势矿种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使非金属矿产由粗放型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方向转化。通过科技创新,如加强超(微)细加工技术、超纯分选技术、表面处理技术及复合技术的研究,转变非金属矿产业大而不强及优矿劣用的状况,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㈤增强环保意识,注重生态保护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大生态补偿费的收缴力度。加强矿山的环境建设,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尾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鼓励开发利用矿山废石、尾矿。矿业权许可应体现环保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环保技术优良、设备先进的矿业主应优先取得矿业权。环保规划要做到有始有终,特别是应注重闭矿后的环境保护。

㈥引进技术和资金、利用好省外、国外资源,开展对外合作

应积极引进省外的一些有实力,高品质,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到我省进行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我省许多主要矿产品,如煤、石油、铁、金、铜、铅、锌、硫和磷等储量都明显不足,难以保证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积极利用省外、国外资源。我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面向东北亚地区,在新形势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要着眼到俄罗斯、蒙古、朝鲜开发油气矿产、煤和铁、铜、铅、锌等省内短缺金属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