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吉虎

根据盟中央年初的参政议政会议工作安排,吉林省台盟认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课题,成为课题的参与单位。为了给主报告提供好素材,台盟吉林省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我们想通过对地方城镇社区管理的考察了解,来探索加强和创新城镇社区管理的思路。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区与社会关系是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城镇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既是城镇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一环,也是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借鉴。调研组于5月份上旬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吉林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城镇社区管理工作情况的介绍,并深入到长春、吉林、四平和通化等地,听取了当地关于城镇社区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由市、区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等各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视察了部分城镇社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吉林省城镇社区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城镇社区2060个,其中城市社区1469个,乡镇社区591个。多年来,各地按照国家及省里的有关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对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管理,为全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各地坚持从打牢基础、筑牢根基入手,不断加大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建设力度,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1964处,平均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面积在500立方米以上的社区已达306个,占城镇社区总数的14.9%,有效改善了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不足的状况,为社区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了社区的管理功能。完善了机构设置,建立了“两委两室四站一中心”。即:居民自治委员会,人民调解和安全治保委员会;党建群团办公室,综治维稳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站,城管卫生服务站,社会综合事务服务站;公共事务服务中心。

(三)、创新了社区的管理体制。进行区直管社区模式的探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方式,构建了“统一领导、双轨并行、三能负责、四化推进、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即: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二级管理和三级管理模式并行;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居委会逐级负责;推进社区管理结构网格化、诉求渠道多元化、化解矛盾基层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负总责、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为平台、部门联运形成合力、民间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建立了社区工作运行新机制。创新绿色通道机制,形成以社区干部、公益岗人员、自治小组长、楼长、单元长为基础的信息传递网络,全方位、快速地掌握居民的利益诉求;设立了直通车热线,向居民全面公开有关部门和社区干部的各项信息,统一制作并在所有居民楼张贴服务公示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多元调解机制,拓宽矛盾化解渠道。

(五)、强化了社区工作队伍。近年来,各地通过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使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居民服务的人员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先后两次实施了“一社区一大学生主任助理工程”,并不间断地向社区充实公益岗位人员。目前,全省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13256人,大学生主任助理1946人,公益岗位人员23717人。社区志愿者25.5万人,还有100多人拥有专业社工师职称,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社区管理队伍结构,成为鬼魂社区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六)、创新了社区人员管理措施。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办法,社区工作者由社区党组织及社区居委会统一导,实行一岗双责、交叉任职,出台了《社区干部管理办法》、《社区工作者考核细则》,对社区干部进行季度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采取工资浮动,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兑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吉林省社区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调研,发现了面临的困难和一些突出问题。

(一)、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目前,吉林省仍有19.8%的新增城市社区缺乏固定办公服务场所,79.2%的城市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未达到500平方米标准,由于社区用房面积限制,社区的“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都建不起来。

(二)、社区干部队伍人才短缺,素质偏低。当前,全省社区公益岗位人员工资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社区居委会成员工资也仅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于报酬过低,难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三分之一,尤其是公益性岗位人员,大部分是40、50就业困难人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参差不齐,由于职业预期的不确定,影响人员系统培训和素质的提高,也就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一些职能部门将本应由自身完成的工作,通过行政手段强压给社区去做,社区承担了大量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同时还要迎接各类会议,导致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有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各种任务。

(四)、社区经费保障问题。全省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将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以及人员报酬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很多社区的经费除去支付水电和取暖费用,所剩无几,组织社区活动经费没有稳定来源,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大量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已势在必行。

(一)、建立强力推进的落实机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将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社区管理服务专项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二)、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议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城镇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将城市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确保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验收和使用。对新建住宅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按每100户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对已建成的面积较小或不能满足需要的社区,应加大新建、改造力度,逐步达到用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办公服务经费、社区工作人员报酬、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建立专项预算制度,按实际需求核定基本运行费用,按工作要求核定专项经费,并建立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要积极拓宽社区办公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使社区在加强管理、开展服务的工作中经费有保障。

(四)、积极推进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要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开发公益岗位及招聘社区工作人员时,将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选聘到社区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社区居委会成员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经纬应由财政列支。要扩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社区帮助工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壮大社区管理服务力量。同时,应驾驶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社区相关学科建设,创造条件尽快展开社会工作师的评聘工作,大力发展社区专业社工队伍。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依照相关政策规定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同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对在社区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工和志愿者,也要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优化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环境。普遍推行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精简程序,提高效率。继续进行区直管社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