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灵芝

看病难,是长期困扰人们就医的复杂难题,涉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安定团结和有序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新一轮医改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尤其是近几年,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药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的(6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多项居民健康指标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据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全国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41.2%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人们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种种不满意之处,对看病难问题反映强烈。

一,看病难的突出表现

首先是到大医院看病难。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许多患者反映,到大医院看一次病,很难统计出要排多少次队,交多少次费。看一次病折腾大半天的时间,可真正用来看病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这不仅让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惫,对于老人、孩子、残疾人、孕妇等患者来说,更是苦不堪言。2009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体验活动,请 9家著名大医院的院长分别到其他大医院“当一天患者。”其中一位院长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7个小时,但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等候占整个就诊时间的95.1%。

二是挂专家号难。由于对医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病小病总觉得找个专家看看,心里更踏实。而大医院的大专家人数又非常有限,因此专家号难求。为了挂上一个专家号,有的患者全家总动员,轮流排队挂号,有的则彻夜排队,更有患者发动一切资源找关系挂号。导致“号源”紧张进而引发了号贩子行为,一些热门专家号被炒到了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三是医疗费用负担重。近两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人均伊奥要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12倍!至于需经常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甚至导致因病返贫。

四是在不同社会群众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很多农民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农民为了确诊病情或者寻找希望,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看病难原因

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还不合理,本应为“金字塔”结构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70%左右卫生资源在城市,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只有30%左右卫生资源。一些大医院过度发展,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进设备和条件差,而且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师,导致群众患病后往往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纷纷涌向大城市大医院。

2.政府相对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平均为55%左右)。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医疗费用缺乏分担机制,这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医院“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形成了药品、检查收入与医生挂钩的机制,导致医疗费用升高。

3.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趋利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医疗费用大幅攀升,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据统计2008年,上海某大医院收入的三种来源中,药品加成收入占57.3%,为了实现这么高比例的药费收入,医院和医生会倾向于给患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多检查等。再如,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也是这种机制到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互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增加患者负担。

4.药品价格虚高。我国药企数量多,规模小,群众戏称“卖药的比吃药的还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和流通环节混乱,药企医药代表行贿医生,成潜规则,医生开大处方、卖贵重药,抬高药品价格,加重患者负担,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近几年,国家虽然连续20多次降低药价,但许多企业采取换名、换包装、换成分比例、从新审批等方法避开国家降价约束,群众仍然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

5.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加快完善城乡医疗机构体系,在强化医疗体系建设,给予政策,制定规划,推动城乡医疗机构均衡发展。让它成为群众接受便捷就医服务的首选,从而有效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城乡医疗机构一般设在城乡居民生活圈中,数量多分布广,社区医生是居民的邻居、朋友,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有着大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品、适宜技术,可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活动,从预防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

2.加强卫生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按设置均衡配备医务人员。依靠行政制度,强制规定,大医院医生下基层服务。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仅需要“硬件”的发展,更离不开“软件”——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城乡基层活动。对有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经历的医生,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也要鼓励大医院通过对口支援、人员培训等方式,帮助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全国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并配备必备医疗设备设施,改善就医条件和环境。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4.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把城市卫生投入重点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既要将现有的一批小医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5.要构建一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有序的运转机制。目前,大医院业务量的80%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平均来说,看同样的疾病,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成本高30%。要科学界定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市、区、县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高临床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以及专科服务,国家和省级医院则主要把精力用于提升医疗技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学创新能力、解决疑难重症疾病诊治上。通过在基层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6.要强化医疗设备采购的合理规划,加强国家的监管布局。

7.坚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德医风健康发展。   医院要成立医德医风监督小组,经常性地展开监督工作,在院内院外聘请医德医风监督员,监督小组长期与监督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医院医德医风情况,在门诊、住院部明显位置设立医德医风监督箱并公布举报电话,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对所有出院病人进行医德医风问卷调查,实施跟踪监督。全院员工要求挂牌上岗,随时接受监督。定期召开医德医风座谈会,分析形势,解决存在问题。

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利益应放在第一位,因此,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变不符合公益性要求的“创收”机制,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严格政府卫生监管,强化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增加和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