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一卉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蛋、奶、水产、果蔬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等环节包括加工、贮藏和运输全过程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高价值量农产品,如热带水果;易腐败产品,如肉类等)建立冷链通道试点。一是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二是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目前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冷链物流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规模在逐年扩大,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其总容量达到了880万吨,这其中包括冻结物的冷藏量740万吨及冷却冷藏量140万吨。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我国冷库总量为2673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不足20公斤,而美国冷库总量则为3000多万吨,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看是我国的5倍。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所以我国每年仅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等食品价值约为7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一损失正是由于采用不恰当的运输方式所产生,如果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引入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果蔬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增长空间巨大,未来五年内社会投资将新增2000亿元。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中的翘楚。

近年来冷链物流业由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迅速向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延伸。但与客观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有关报道,国内有1万多家超市亟待引入冷冻技术和寻求合作伙伴,农业市场对其有更大的需求。一些大城市则设想在5年内建立并完善食品冷链系统,因此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种模式:

1、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模式

夏晖物流是典型的“3PL”冷链物流企业,拥有从美国进口的制冷设备及5-10吨温度控制车辆,全程温度控制,自动化管理。30年来,主要为麦当劳提供一站式综合冷链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信息处理、存货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根据麦当劳的店面网络建立了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这种为冷链物流需求方提供高效完善的冷链方案,全程监控冷链物流,整合冷链产品供应链的企业就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2、“产供销一体化”自营冷链物流模式

2003年,光明乳业整合集团下属物流部门成立上海冷鲜物流有限公司,建成5个区域物流中心,21个销区物流中心,6个转运物流中心,在18个大中城市分布1200多家专业便利店。光明冷链物流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冷链运作模式。它整合自有物流资源,建立多家便利店以控制销售终端,进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再进一步向原料供应商延伸,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自营冷链物流模式。

3、大型零售商独自兼营以配送环节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建成联华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是国内目前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0000吨。为其下属的3609家连锁经营店铺进行冷链物流服务,进行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配送,确保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这就形成了大型零售商独自兼营以配送环节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4、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配送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武汉白沙洲冷链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西南侧,将建成20万吨冷库和冷冻食品、海鲜、干鲜、板栗四大专业市场,无论从市场建设规模、市场交易量和市场辐射范围,还是从设施设备、库容、管理等都将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前列。与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联成一体,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配送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实现的过程更复杂,建设操作成本大、冷链环节组织协调性要求高,食品冷链体系的有效运作成为关键。虽然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落实不到位

由于冷链物流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还需要一定的融合期,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尚未建立,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冷链物流的实施也没有国家或行业的强制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比如,很多没有资质的小型企业,如果没有通过全程冷链,成本就低,那么产品价格就相对较低,但是正规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去执行,每一个环节都通过冷链完成,当然产品价格就会相对较高,由于在这方面,消费者不了解也分辨不出,就会偏爱于更便宜的产品,对于完全通过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就是不公平的竞争。因此行业发展举步维艰,如果没有强制性标准,那么就很难保证质量,让消费者放心。

2、农产品冷链物流缺乏相应的基础硬件配套设施。

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我国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食品无法保证冷链运销,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3、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

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落后都导致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首先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浪费,其次,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4、冷链物流产业配套不全

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中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5、冷链物流理念推广薄弱

由于冷链行业还属于发展初期,消费者在超市、菜市场买食品的时候,只关注到产品品牌、颜色等表面现状。但是确没有考虑过在最终环节之前的供应链是否有过断链,他们不了解即使再好的产品如果在运输、储藏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链那么这个产品就不会新鲜。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过程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这包括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因此,推广冷链技术和理念还是至关重要的。

6、冷链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长,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包括在岗人员在职培训、短期学习班、进修等方式。目前我国的冷链设施设备已经比较发达, 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我国大部分都可以生产,真正制约我国冷链发展的是政策和人的意识,以及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学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实训手册,重视学生的物流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冷链物流领域高技术人才。

(二)发达国家值得借鉴的经验

发达国家有专门机构对冷链物流行业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有些食品还专门制定了行业标准,对保鲜物流系统中的各阶段做出具体的温控规定,并对各种运输工具也有专门的规定,包括容器和托盘等。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使得冷链物流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美国的冷链物流意识非常强,该国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其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均达到80%~90%,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有98%通过冷链,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加拿大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与加拿大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冷链物流网络,它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和铁路运输通道都非常发达,主要集中在积极发达的城市地区,因其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昂贵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较高,企业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因此产生了大量生产过程对运输以及配送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冷链物流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借鉴与学习。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了2010-2015《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到2015年,要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推广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无缝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导、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实行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并举,把冷链物流、制冷设备上下游结成供应链,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推动我国冷链物流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据了解,科技部也从过去更多关注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转变为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冷链物流领域,“十二五”期间重点研发冷链物流新装备和新技术。空调制冷大市场调查显示,从立项和正在立项的科技攻关项目看,“十二五”时期投入的科研经费明显多于“十一五”的科研投入。

上述扶持政策对推动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冷链物流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在政策制订方面、执行方面、监管方面、适应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近两年来,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较快,尤其是在冷链的基础设施和规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来看,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六化”(即一体化、链条化、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方面仍然非常滞后。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冷链的“六化”,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制定推动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在科技政策方面:将冷链物流技术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科技政策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并列入预算;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部门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质量标准与检验中心、食品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工程项目建设中,给予优先支持。

2、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建议把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国家投资、政策引导和吸引外资的战略重点,在预算安排和工农业建设项目计划中,给予集中支持和倾斜;适当考虑冷链物流企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用并给予免检的政策;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实行优惠贷款政策,包括低息、贴息、放宽还贷期限、放宽抵押条件、支持外资介入等。

3、在产业政策方面:尽快理顺多部门管理的局面,成立协调组织,理顺科研、生产、贸易等部门的关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根据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合理布局;加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一体化发展。

4、在贸易政策方面:鼓励、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采取有效手段和政策,扶持与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商标和品牌,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引进、消化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包括项目、设备仪器等硬件,以及产权许可证贸易或软件贸易。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

1、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它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检查与监督机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2、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冷链物流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建立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

3、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屏障。

4、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三)整合现有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国家冷链物流的建设

1、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

2、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推动资源整合。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培植骨干企业,建设一些能起主导作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产地加工企业,发展扶持一批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做到处于流通中间环节的冷库预冷间的“门”到处于流通末段环节零售商冷库的“门”对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鼓励创新和培养人才

1、通过政策调节,引导企业、科研单位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加强对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   

2、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更多高、精、尖的专业人才。

3、应在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五)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应采用“四网合一”高科技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形成一套适合冷链物流且能迅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成信息的双向流。这样也能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六)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冷链物流理念,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与各社会组织应进一步加大对全程冷链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多途径多角度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认知程度,充分调动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与安全消费意识,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附录:“四网合一”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动力,采用宽带网电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