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凯歌

一、吉林省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东北板块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吉林发展,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来吉林进行考察调研并做了重要讲话,为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理调研时的重要指示,认真做好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

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打造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和西部生态经济区“一体两翼”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的要求,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双轮”驱动,坚持“加减乘除”多措并举,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服务业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2015年,工业和服务业增速分别达到5.3%和8.5%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11.2∶51.4∶37.4,工业占比相对稳定,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轻重工业比例为31∶69,轻工业比重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增长13.2%、14.9%、13.9%。

(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取得积极进展

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五个一批”技术改造工程,全省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53.9%上升到2015年的61.2%。围绕汽车产业,重点优化整车结构,增强省内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整车产能稳步提升,汽车产量由2010年的170万辆提升到2015年的220万辆,省内汽车零部件配套率由2010年的38%提高到2015年的45%,基本具备了与一汽整车同步发展能力。2015年,全省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535亿元,比2010年增长34.9%。全国先进汽车生产基地地位更加巩固。围绕石化产业,重点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打造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高附加值产业链,精细化学品率由2010年28%提高到2015年的32%。2015年,全省石化产业实现产值2418亿元,比2010年增长50.3%。国家基础化工原材料基地地位得到加强。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推动玉米加工业提高加工深度,全力推进大成集团战略重组以及省酒精集团兼并重组省内重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一批畜禽业和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国重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初具规模。2015年,仅全省食品工业实现产值4554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围绕医药产业,坚持上新品种、做大品种,加快发展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人参、养殖梅花鹿、林蛙、五味子实现了药食同源。重点培育万通药业等40户创新主导型企业,重点推进修正药业集团投资30亿元的“修正医药产业园”等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100个单品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品种,促进了医药企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934亿元,比2010年增长2.3倍。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高端装备,推动以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下线,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推动农机、电气、换热器、能源装备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成套设备和服务转型。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423亿元,比2010年增长1.1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组织实施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行动计划、20个创新发展工程,跟踪推动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动“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加快吉林航空产业园和飞机制造基地建设,两架轻型运动飞机已组装下线;珲春国遥博诚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吉林大学重载荷智能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已成功实现首飞;吉林通用公司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和吉林博辉公司迎宾、解说、餐饮服务等3款服务机器人已研制成功。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制,共有37款车型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纯电动和插电式自主品牌新能源轿车、微型车和改装车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全省现已具备3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强基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LED显示、“吉湾一号”CPU、CMOS图像传感器、航空航天光学仪器、绝对式光栅尺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产品。围绕新材料产业,推动了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乳酸、聚醚醚酮、合成橡胶、大截面铝合金型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LED/OLED)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新材料规模化生产。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6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0亿元,年均增长15.7%,其增幅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也由7%增加到9.7%,提高了2.7个百分点。围绕生物质产业。2014年,我省启动实施了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将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无中生有”的全新空白产业培育发展。成功举办了三届生物质产业发展长春论坛。聚乳酸、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配套装备、乙醇产业链延伸等十大工程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有些是能够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为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禁塑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产业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聚乳酸制品项目建成投产,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企业户数达到26户,产品类别能够满足禁塑替代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仅供应本省市场,已有部分企业的产品销往省外、国外。中粮3万吨聚乳酸、长春宸泰1万吨聚乳酸两个原料项目已开工建设。聚乳酸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聚乳酸产业看中国,中国聚乳酸产业看吉林,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趋势正在形成。编制了《吉林省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在长春市周边7个县(市)区开展资源分布及项目选址情况调研,为生物天然气产业布局打好基础工作。吉林天焱3600万立方米/年生物天然气、桦甸昊海天际800万立方米/年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目前这两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12亿元。在糠醛与酒精改造提升方面,吉林众鑫化工年产12万吨生物法环氧乙烷项目已投产,吉林酒精集团与吉林博大生化完成了股权交换,四平吉林新天龙已与美国杜邦公司签订了8万吨纤维素乙醇技术合作协议,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推进。长春美禾科技生物基乙二醇项目落户长春经开区。四平顺帮农机装备秸秆收获设备实现量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不稳定、不巩固。去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今年1-2月份仅增长2.5%,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标看,截止2月份工业用电量下降3.1%,铁路货物发送量下降36.1%,当前工业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工业增速放缓,也是我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二是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去年,仅汽车产业完成产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4%,其中一汽占15.6%,工业“一柱擎天”问题仍待实质性突破。去年,服务业占比为37.4%,低于全国13.1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2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6%,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

虽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从长远看,主要体现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思维上不够超前、举措上有待创新,依然存在路径依赖习惯;结构调整正处在关键阶段,重化工比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占比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从当前看,工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任务艰巨;工业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矛盾突出;就业增长,收入增长,社保稳定,财政收支平衡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依然突出,现阶段又显现出有效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口老龄化等新的问题。

三、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巩固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在我省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稳定全省工业平稳发展举足轻重,对稳住下滑趋势,具有巩固支撑作用。汽车产业。我省汽车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调整改造、产能挖潜和改革重组,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和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势在必行。一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稳步扩大整车产能。加快协调推进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项目,启动实施一汽大众DY经济型轿车项目;加快奥迪A4L、迈腾B8等车型升级换代。二是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推进长春中誉集团年产50万台轿车铝合金发动机缸体、吉林正轩车架100万套高强度汽车扭力梁总成、吉林通用中德工业园等项目。三是加快发展专用车,支持四平专用车基地建设,实施专用车发展规划,推进德国史密斯公司与一汽四平专用车进行技术、资本合作,推进中航专用车项目落地。四是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抢抓国家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契机,重点推进一汽集团自主品牌奔腾系列纯电、混动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同步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争取承接郑州比克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
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坚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现代仓储物流建设“三位一体”,全面推进重点食品企业“互联网+”和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向安全、绿色和有机方向转型发展,提高全产业链安全水平和绿色有机比率,高起点建设国家重要的食品安全保障基地。一是打造食品工业新型业态。从种植养殖源头、生产加工环节、物流配送到销售终端全过程安全、绿色和有机全封闭,提高源头安全水平和生产运输“绿色有机比”。重点推进皓月肉牛、精气神山黑猪、麒鸣肉羊全产业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二是稳步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加快重点玉米深加工企业改造重组,适度扩大玉米加工量,推动产业向糖、酸、醇、酯等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玉米功能性糖醇、变性淀粉等特种添加剂开发生产;加快推进长春大成西环城路老厂区搬迁改造、省酒精集团兼并重组等项目建设。三是统筹推进果木菌蔬、蛙鹿禽鱼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为核心,继续实施“健康米”工程。

石化产业。我省石化产业坚持大化工发展方向,进一步突出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园区化和产品加工精深化,坚持油、煤、生物质并举,加大油气资源勘探,积极利用境外资源,深入推进央企与民企共建园区,全面改造提升吉林、松原、四平化工园区。推进炼化结构调整,统筹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打通环氧丙烷等重大产业链。一是提升吉林石化原油二次加工能力,支持新大石油等地炼企业建设丙烯等项目向化工方向转型发展,推进珲春低阶煤制甲醇、大安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谋划康乃尔化工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保障。二是立足苯胺、环氧丙烷产品优势,打通聚氨酯产业链条,带动终端制品发展;依托现有生物基原料、产品优势,拉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发展聚乳酸、PHA、二氧化碳基等可降解材料;ABS、环氧树脂、聚碳酸酯、己二腈等高性能树脂,卤化丁腈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等高性能合成橡胶,双酚A、乙醇胺、汽车配套专用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培育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和空白产业

培育发展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生物质等新优势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进一步巩固中药、生物药优势地位,加快发展化学药、保健食品和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建设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面改造提升敦化、梅河口等六个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完善研发、检测、包装、物流等服务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重点扶持通化万通药业等40户创新主导型企业,推进修正药业天然药物数字化提取基地及30亿袋颗粒剂等10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化学制药等10个医药健康领域中试中心,加强二次开发,培育一批大品种;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支持吉林锐意美数字化X射线机(DR)、长春先盈量子降脂、痛风和血糖治疗仪、吉林亮达高端智能康复设备、长春迪瑞CM-96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重点项目建设。

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巩固长客中国标准动车组、城轨客车优势,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加快国内最大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建设,推进核心零部件省内研发配套;支持吉林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通用航空装备,建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养护、运营服务、教育培训“五位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加快工业机器人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推动吉通机械、中誉集团等数字化生产车间示范改造,加快智能成套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依托长春、四平、松原和延边地区产业基础,以动力机械、联合收割机械、精准播种施肥机械、整地机械为重点,打造满足精准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农业机械产业体系;围绕换热装备、直线电机、风电核电装备、天然气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基础,打造高附加值特色产品。

生物质产业。一是确保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协调推动吉林中粮3万吨、长春宸泰1万吨聚乳酸原料聚合项目竣工投产,形成对我省聚乳酸制品企业的原料供应;吉林天焱年产3600万立方米一期日产5.5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桦甸昊海天际年产8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项目竣工投产,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形成供给。二是促进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吉林新天龙10万吨纤维素乙醇、长春美禾1000吨生物基乙二醇中试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我省已投产的聚乳酸制品企业转型升级,在满足我省“禁塑”需求的基础上,向3D打印材料、日用耐用品、农用产品方向转型,重点是推动吉林合润、长春亿阳升开发生产3D打印材料,推动长春必可成开发农用产品。推进天津国韵绿色聚羟基脂肪酸酯(PHA)项目落户长春,项目前期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禁塑”立法条例工作进程,力争在今年上半年报请省人大审议通过。研究支持生物基材料消费、碳交易相关政策措施,为生物基产品进入市场、生物基产品生产企业开展碳交易创造条件。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按照全省深化改革总体要求,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打好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战。先期推动省属23家国有企业改革,既积极推进,又稳妥操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配套政策。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快省属企业与管理部门脱钩。先在农业、林业、旅游等领域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制定监管清单和责任清单。妥善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配合和协助驻吉央企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启动国有林区和地方国有林场改革。二是继续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争取把长春市、通化市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民营经济改革试点。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入规升级行动,提升民营企业层次和规模,2016年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0户。落实国家“双创”、众创空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鼓励政策,积极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2016年新设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0户以上。加强融资、创新、创业、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和技能人才培训,2016年确保培训3万人次。全面提升“吉商”企业家整体素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承接好国家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确保接住用好。对简政放权进行“后评估”,推进权力真正下放到位,探索解决好职能交叉等问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运用大数据等,建立标准化、程序化的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加快建设政务服务网。推行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告知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全面提高便民服务效率。

(四)加快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让创新真正成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实施新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五个一”技术创新工程推进计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引导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使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化、园区化。推进同行业扎堆、上下游聚合,补齐产业链条,降低配套成本,加强集群服务平台建设,在现有60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再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园区。三是推动产业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汽车、轨道客车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突出研发设计、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形式多样的生产性服务业。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要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发展型、现代型转变。四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落实互联网+制造业战略,实施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小卫星、无人机、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高端装备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化程度。五是推动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500户骨干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振兴发展空间

发挥沿边近海优势,深度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积极调整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优势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出口导向型为特征的外向型产业,研发新产品,推动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粮食精深加工产品扩大出口。开发利用境外能源资源,搞好加工转化利用,抓好一批能源资源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突出欧美、日韩、港澳台及国内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等重要战略投资者,坚持“走出去”精准对接洽谈项目,坚持“请进来”务实高效开展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抓住项目谋划、洽谈对接、跟踪突进、后续服务、检查考核等关键环节,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核心产业项目和重大支柱项目。三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抢抓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南方发达地区产业“腾龙还鸟”,利用全国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加工贸易企业向我省转移。四是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抢抓中韩两国签订中韩自贸区协定等重大机遇,参照国内先进自贸合作示范区模式,在我省谋划建设吉林中韩产业合作园区,在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含珲春市)布局“一区多园”合作园区。加快推进中俄科技园区建设。